播出時間:20090718
丹麥之花 手繪名瓷,皇家哥本哈根

瓷器以一種堅硬有光澤而耐久的特質,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現之一。製造瓷器的技術由中國最先發明。之後幾個世紀,陶瓷燒製對西方而言,一直是個秘密。

來自丹麥的Royal Copenhagen家哥本哈根是當今少數仍以古老傳統手工繪製瓷器的歐洲瓷廠。今天,就從1775年話說從頭,告訴你這個歐洲伴隨著皇室婚禮餐桌上的祕密。

CHINA,昌南也,為製瓷之地,宋代之後易名為景德鎮;西方稱呼瓷器,又稱中國。

18世紀歐洲,瓷器被視為國力的象徵,各國皇室無不急於尋找製作瓷器的秘方,以求製作出最美、最昂貴的瓷器彰顯國力。皇家哥本哈根瓷器(Royal openhagen)是西元1775年,丹麥皇太后茱莉安‧瑪莉為製作皇室用品及贈品而特別設立的御用瓷廠,融合傳統北歐手工藝 與東方瓷繪風格,以獨特而典雅的造型、精緻而不嬌貴的的產品,成 為丹麥引以為傲的國寶。

丹麥以航海立國。丹麥皇太后決議三道藍色水波浪紋,象徵丹麥國家尊榮象徵標誌予以皇家哥本哈根。其標誌上的皇冠,表示與皇室的深厚關係,三條波紋代表丹麥從卡得特加特海峽通往到波羅的海的三條 古水道。從此,皇家哥本哈根美麗的瓷器也得以走進民間,成為現代人生活裡最好的調味。

丹麥皇室成員開始對硬質白瓷感興趣是在1760年代,當時硬質白瓷的製造技術主要仍為中國人所把持。知名的法國雕塑與陶藝家LouisFournier奉皇室徵召,進行多項實驗。

一直到1775年丹麥製造出第一件真正的瓷器。由化學家FrantHeinrich Miiler所創立的瓷廠所製造。之後工廠專屬於丹麥國王,而被指定為皇家丹麥瓷廠。這也是Royal Copenhagen皇家哥本哈根的前身。

18世紀末,皇家專屬的瓷廠網羅了不少製模者和畫師等高手,聚集在首都哥本哈根的集體,大部份都裝飾有飽滿的鈷藍,類似中國的瓷器 。這也是當時風行於歐洲製瓷的「釉下彩」。

1800年到19世紀中葉,皇家瓷廠是本地市場大部分餐具和裝飾陶瓷的最大供應者,但面對歐洲許多工廠為吸引買主,傾向以大量描金或裝飾意味濃厚的餐瓷競爭,皇家瓷廠在 1868年售予私人企業。

1885年,建築師Arnold Krog接任皇家瓷廠藝術總監一職。他開發出丹麥釉畫,在瓷器上使用丹麥自然山水圖飾,再運用某種技術,讓單色釉畫呈現出濃淡不一的中間色調。

色調起初是青色,後來則加入棕青和淡青色。這看似簡單,但是畫家在上色時,並無從分辨濃淡色。色調的濃淡,取決於顏料塗層的厚度,再入窯以高溫焙燒之後顯色的結果。

1888年,哥本哈根大斯堪地維也納博覽會上,這種新式「釉下彩」瓷首次呈現於世人眼前,並且在次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中贏得殊榮,猷奠定皇家哥本哈根不墜的聲譽。

釉下彩,盛況延續至今。除了生產餐具,以及原本舊有的平面器皿和瓶飾品,開始生產一系列其他瓷器作品。手繪唐草和皇家哥本哈根「年度紀念盤」。釉料在華氏2640度窯燒下,呈透明如玻璃,美麗的顏色則清晰重現於釉底都是代表。

1908年,皇家哥本哈根瓷廠開始延續生產年度紀念盤至今,但作法是,每只紀念盤僅在該年度生產,並銘記製造年份,隨即銷毀模子,不再生產。起初前三年,公司生產的是六英吋盤,之後則改為較大型的七英吋盤,沿用至今。

一開始,年度紀念盤就是透過競圖方式挑選設計圖案。起初僅限幾位釉下彩畫家參與競圖,現在已是全廠員工開放挑戰。每年從參賽者中 遴選出大獎三名,以及佳作數名。

皇家哥本哈根的手繪瓷畫依繪畫、上釉與燒製程序不同分為「釉上彩「釉下彩」兩種製作方法。

「釉上彩」是手繪瓷器難度最高的工藝表現,全世界仍保有釉上彩手繪的國際知名瓷已不多見。皇家哥本哈根的鎮店之寶「丹麥之花」( Flora Danica)是釉上彩最好的代表作。

相較於藍釉唐草系列,色彩雅致、筆觸細膩的「丹麥之花」更顯貴族氣息;最初丹麥之花,是因18世紀的丹麥國王克里斯汀七世為向俄國女皇凱瑟琳二世示好的代表性的大禮。

從表面紋路及立體花飾的雕刻、繪圖到描字,皆採手工製作,並以24K金鑲飾盤邊。經過12年的費時製作,終於在1802年完成全部1802件作品,它是全歐洲數量最多,也是最重要植物彩繪瓷器組。「丹麥之花」系列的問世卻奠定了在歐洲瓷廠地位,並在200餘年後的今日為皇家哥本哈根贏得「今之骨董」的美譽。

「丹麥之花」每一件作品都是精選質地纖細的瓷土作成素胚,在尚未完全乾燥前雕出鋸齒、鏤空形狀;盤上的立體花卉裝飾,則以巧手捏塑,細膩處還得藉助針尖,可見其難度之高。

塑型完成後,需要以1500度高溫素燒,燒出瓷器特有光滑細密質感,溫度的拿捏相當重要。丹麥之花對自然植物精確的描繪,優雅的彩描筆觸,及高超製作手藝,兼顧手感及美形,經典的「丹麥之花」時至 今日,成為丹麥國寶。

丹麥之花集合了藝術和科技的極致。每一件繪有植物、花草、菁苔或蘑菰的餐瓷,全是丹麥本地常見的植物,以拉丁文命名的植物名稱都 書寫於瓷器底部,一筆一畫臨摹自「植物圖鑑」的瓷畫,超過3000筆以上筆觸,每件皇家哥本哈根名瓷,都經由專業瓷繪師手工精繪,每件作品也都簽有繪製者的親筆簽名,呈現不凡的細緻和優雅。

丹麥之花器皿形狀有美麗的鋸齒邊緣,有些更為困難的鏤空,所有製程完全手工製作。「釉上彩」技術的復興,則是幾乎與粗陶器皿的發展同步。它的製程,必須再經第二次相對低溫的窯燒固著顏色,即所謂的硬焙燒之後,才在釉上著色。作品色彩和花樣更為瑰麗而豐富。

專業畫師根據瓷器形狀和大小,從手邊3000多幅丹麥植物圖鑑中選取 適合的圖鑑;然後開始在上過釉的光滑瓷器表面上作畫。先將植物全貌打底稿,再上色,每上過一層色彩,即需經過850度窯燒,以增加色彩之穩定性,至少需要上2層~3層顏色。

「釉上彩」繪畫的顏料都為金屬混合物,他們經高溫的化學變化後而產生色彩,例如紅色是含鐵的顏料所繪製、藍色含鈷、綠色是含銅。每件丹麥之花作品需要至少窯燒5次以上。「丹麥之花」因為完全由畫師決定圖案選取,因此每件作品圖案都不盡相同,形成獨一無二的結晶。

丹麥之花完成之後的60年,以之為名的第二套餐瓷,再現於世,尺寸比較小,只有725件,是作為嫁至英國的丹麥亞歷山卓公主(Princess Alexandra)陪嫁之用,她的王夫即為英國的愛德華七世(Edward VII)。自1864年之後「丹麥之花」持續產製,直至今日,只有丹麥女王及英國女王幸運地全套御用「丹麥之花」。

丹麥皇室為目前歷史最悠久的王室家族,自古以來,當皇室舉行婚禮時,人民會獻上賀禮以表對皇室致敬之意,而國寶級名瓷「丹麥之花」正是丹麥人民獻上的最傳傳統祝福。2004年5月14日,丹麥大王子菲德烈 (Federik)與瑪莉王妃大喜,這也是最近一次「丹麥之花」現身於皇室婚禮。

19世紀最後的10年中,「皇家哥本哈根」瓷廠有了新的創作,來自中國和日本的作品給了設計者及藝術家啟發式的靈感,摻雜異國風味的設計如花鳥、動物及描述海洋等圖案不斷浮現。同時期,藍白瓷的設計也重新做了一番修正。

皇家哥本哈根首席設計師阿諾.克羅格(Arnold Krong)於1900年創造了新藝術(Art Nouvean)風格的藍白瓷,也就是現今哥本哈根仍在手繪產製的Blue Fluted唐草藍瓷。

20世紀,Art Deco裝飾藝術風格影響使瓷器也有摩登風貌,設計家如大師傑若.漢寧(Gerhard Henning)和漢寧.古柏(HenningKoppel)為哥本哈根設計出簡潔風格的日用瓷器。

皇家哥本哈根,不僅緊守固有傳統工藝,製造著如同200多年前一般的高品質瓷器,同時體認時尚潮流和現代生活飲食習慣,在滿足現代人追求個性品味的需求下,皇家哥本哈根推出新一代瓷器,不再一成不變,給予使用者更多自由的選擇空間。

今天,採用原唐草圖型作局部放大,六只盤組,擷取不同圖形,自有一種自在的揮灑的「大唐草」Blue Fluted Mega;2005年新推出的棕櫚唐草,帶給亞洲美食更具品味的餐桌樂趣。另外歐麗OLE、TheHannemann Project及Musica瓷組,也都是皇家哥本哈根為現代餐桌搭配,增添生活情調的隨性之作。

2007年,因應台灣頂級市場之需求,首次推出為台灣市場訂製之丹麥之花「花開富貴瓷畫」。

透過貿易瓷器流通到世界各地,古代皇室不乏精美的收藏,作為特殊的奢侈品,今天,瓷器成為具有價值的「古董」。

被喻為「白色的黃金」的瓷器在1280℃-1400℃之間,表面的釉色因溫度不同而生各种變化,一件好瓷不只是用火和土燒成的,更是民族和文化的血與淚。瓷的易碎像世間的情愛,容不下任何雜質。

將靈魂和血汗投入瓷窯熾熱的火焰中,最虔誠的鍛煉,回敬的是最純粹的白瓷。讓人看見東方和西方,也看盡人間美好試煉。

非關感官,非關溫度,只是需要被喚醒、被激發,沉溺在精緻的瓷器中,愛上它,愛上生活。